1, 青藏高原的土壤状况怎么样
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 :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耸立于对流层的中部与同高度的自由大气相比较这里气候最温暖,湿度最大,风速最小,但就地面而言,与同纬度的周边地区相比较,这里气候最冷,最干,风速最大,这是巨大高原的动力和热力作用的结果。 高原气候总体特点:辐射强烈,日照多,气温低,积温少,气温随高度和纬度的升高而降低。据推算,海拔高度每上升100米,年均温降低0.57℃,纬度每升高1度,年均温降低0.63℃,日较差大;干湿分明,多夜雨;冬季干冷漫长,大风多;夏季温凉多雨,冰雹多;四季不明。大部分地区的最暖月均温在15℃以下,1月和7月平均气温都比同纬度东部平原低15-20℃。按气候分类,除东南缘河谷地区外,整个西藏全年无夏。年总辐射量值高达5850-7950兆焦耳/平方米,比同纬度东部平原高0.5-1倍。从地质历史来看,新生代之前,青藏地区为一望无际的海洋,气候属于热带海洋性。进入新生代始新世时,古特提斯海急速退缩,大面积陆地露出水面,青藏地区为有水有陆,尚未全部隆起。进入第三纪上新世,古特提斯海已从青藏地区东西方向撤出,陆地面积的扩张,结束了海浸时代,原始高原面(大约1000米)已全部露出。此时因海拔不高行星风系似以平直西风为主,青藏地区的热带海洋性气候被中纬度副热带干旱气候取代。青藏地区形成一条宽阔的干燥地带。属于热带温暖半干旱气候。随着高原不断隆起,高原面已抬升到海拔2000-3000米时,青藏高原的气候趋于寒冷因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青藏高原气候降低,冰川发育向较低的河谷推进,使高原进入晚更新世的白玉冰期。当全球进入冰后期,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在距今7000-3500年,气温比当今高出3-5℃降水也较当今丰富,吸引着不少食草动物,同时古人类也在这一带进行狩猎生活,阿里和藏北地区发现的上百件石器即可作证。此时青藏高原冰川大量退缩,多年冻土自上而下融化深度达15-20米,高原边缘的多年冻土厚度在15米以内的全部融化。高原气候的主要特征:1、大气干洁,太阳辐射强。2、气温低日较差大,年变化小。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低,构成了气候的主要特征。位于藏北高原的可可西里年平均气温在℃以下,等温线与等高线相重合,自成一闭合的低温中心,为青藏高原温度最低的地区,也是北半球同纬度气温最低的地区。3、降水少,地域差异大。高原年降水量自藏东南4000毫米以上向柴达木盆地冷湖逐渐减少,冷湖降水量仅17.5毫米。以雅鲁藏布江河谷的巴昔卡为例,降水量极为丰沛,平均年降水量达4500毫米,是最少降水量的200倍,是我国最多降水中心之一。4、根据温度和水分指标,结合植被,考虑地热的影响,通过分析,受高层地区划分高层亚寒带,高原温带,藏东南亚热带山地和热带山地,依据水分状况又可分为湿润、干旱、半干旱等13个气候类型。 青藏高原是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启张器和调节器。这里的气候变化不仅直接驱动我国东部和西南部气候的变化,而且对北半球具有巨大的影响,甚至对全球的气候变化,也具有明显的敏感性超前性和调节性。
2, 青藏高原冬夏气温的特点和成因
首先认识一下青藏高寒区吧!我找的是在人教社官方网站的,绝对正规^_^自上新世末至今大约300—400万年内,青藏地区大面积大幅度地抬升至现在的高度,经历了由低海拔热带、亚热带环境向高寒环境发展的剧烈演变,除受到全球性冰期与间冰期气候冷暖波动的影响外,海拔高度剧增对自然地理环境所产生的变化也起着主导的作用。因而,在我国形成了青藏高原区、西北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三大自然区并列的格局,在主要的自然特征方面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差异。(一)地势高亢、历史年轻青藏高原的形成与地球上最近一次强烈的、大规模的地壳变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密切相关,表现为大幅度的近代上升,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且有许多超过雪线、海拔6,000—8,000米的山峰,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在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总轮廓中有三级阶梯,青藏高原是最高一级地势阶梯,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由此向东逐级下降,最后经由我国东部低地及浅海大陆架没入太平洋海盆。第四纪以来,新构造运动强烈,高原南部及东南部是频繁的地震区,又是强大的地热带,抬升运动一直延续至今。在高原边缘普遍存在着地势抬升、河流深切的地形,河流纵剖面有几个显著的裂点与谷中谷的形态。其它如寒旱化趋势增强、湖泊消退、水系变迁、内部夷平、外部陡切以及土壤剖面分化简单、矿物风化程度浅等都显示出高原自然地理过程的年轻性。(二)太阳辐射强、气温低、日较差大空气稀薄、大气干洁的青藏高原上,太阳总辐射高达130—190千卡/厘米2·年,比同纬低海拔地区高50—100%不等。但高海拔所导致的相对低温和寒冷是突出的。高原面上最冷月平均气温低达—10——15℃,与我国温带地区大体相当。暖季,我国东部夏季风盛行,最热月平均气温大多在20—30℃之间,且南北差异不大,唯独青藏高原成为全国最凉的地区,7月平均气温竟与南岭以南的1月平均气温相当,比同纬低地降低15—20℃。与同纬低地相比,高原上气温日较差大一倍左右,具有一般山地与高山的特色。因受强烈大陆性气候的影响,气温年较差也不小,或与我国同纬低地接近,表明它与热带高山有根本不同的温度特点。因此,尽管气温较低、气候寒冷,但由于形成低温的原因不同,加上太阳辐射强和显著的热力作用,高原上的温度条件对自然地理过程及植物生长发育而言,和高纬低海拔区域的相同气温数值有着不同的意义。(三)冰雪与寒冻风化作用普遍巨大的海拔高程有利于冰川、冻土的发育和独特的冰缘与寒冻风化作用。青藏高原是世界上中低纬度地区最大的冰川作用中心,现代冰川发育,占全国冰川面积的五分之四以上。第四纪古冰川地貌遗迹广布于极高山区周围,部分地区还成为景观的重要要素。冻土在高原上广泛发育,其中多年冻土连续分布于高原中北部,厚达80—120米,成为中低纬巨大的冻土岛。据研究,这里的冻土是晚更新世末次冰期寒冷气候的产物。因此,从冰川冻土发育的角度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青藏高原的腹地至今没有脱离冰期。强烈的太阳直接辐射使高原上地表和近地面空气白昼强烈增温,但夜间冷却迅速,一年内有较长时间出现正负温度的交替变化。因而,冰缘融冻作用及寒冻风化作用普遍,在高原土壤和微地形的形成过程中有重要意义。(四)高原动植物地理和生态适应现象青藏高原上动植物区系分属于不同的系统,动物方面高原内部属古北界区系,东南部属于东洋界区系;植物方面相应地分属于泛北极区的青藏高原植物亚区和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即历史古老的喜暖湿成分占据东南部,而较年轻的耐寒旱种类则分布于高原内部。喜马拉雅山是南北分布上的明显屏障,而横断山脉的纵向谷地则便于南北交流,且垂直分带明显,类型繁多,是世界高山植物区系极丰富的区域,又是第四纪冰期中动植物的天然避难所,保存了许多第三纪以前的孑遗种类,成为现代不少种类的分布中心,如植物中的杜鹃属、动物中的噪鹛等。因强烈隆起,高原内部寒旱化增强,具有高原特有的动植物成分。如植物中的垫状驼绒藜、紫花针茅、小嵩草等;动物中的藏羚是高原上唯一的特化属,牦牛则是第四纪冰期中冰缘环境下发展起来的种类。从构成自然景观外貌的植被来说,高原上广泛分布着高寒灌丛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以及高寒座垫植被等类型,动物则为高地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寒漠动物类群,它们都显示出高原的独特性。
3, 青藏高寒环境形成原因
冻土定义冻土是指0摄氏度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岩石和土壤。一般可分为短时冻土(数小时/数日以至半月)/季节冻土(半月至数月)以及多年冻土(数年至数万年以上)。地球上多年冻土/季节冻土和短时冻土区的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50%,其中,多年冻土面积占陆地面积的25%。冻土是一种对温度极为敏感的土体介质,含有丰富的地下冰。因此,冻土具有流变性,其长期强度远低于瞬时强度特征。正由于这些特征,在冻土区修筑工程构筑物就必须面临两大危险:冻胀和融沉。我国多年冻土分为高纬度和高海拔多年冻土。高纬度多年冻土主要集中分布在大小兴安岭,面积为38-39万平方公里。高纬度的多年冻土是欧亚大陆多年冻土南缘,平面分布服从纬度地带性规律,即往约往海拔高的地方冻土面积约达,厚度越厚。高海拔多年冻土分布在青藏高原、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横断山、喜马拉雅山,以及东部某些山地,如长白山、黄岗梁山、五台山、太白山等。高海拔多年冻土形成与存在,受当地海拔高度的控制。成土条件冻土分布区的环境条件存在差异。冰沼土分布区属苔原气候,大部分地面被雪原和冰川所覆盖,年平均温在0℃以下,一般都在-10℃至-17℃,冬季气温可低至-40℃,甚至-55℃,夏季温度也很低,7月份平均温度不超过10℃,全年结冰日长达240天以上。高山冻漠土年均温也很低,一般为-4℃至-12℃。冻土区降水很少,欧洲部分为200—300毫米,亚洲和北美洲北部在100毫米以下,西藏冻漠土区因地势高、远离海洋,降水更稀少,一般为60~80毫米,其北部更少,为20~50毫米,其中90%集中于5—9月。降水虽然少,但气温低,蒸发量小,长期冰冻,土壤湿度很大,经常处于水分饱和状态,夏季土壤—母质融化,砂土可达1~1.5米,壤土70~100厘米,泥炭土35~40厘米,以下即为永冻层,高山冻漠土在宽谷、湖盆永冻层深度80厘米,山坡上可达150厘米。
4, 青藏高原的冻土成因是什么?
青藏高原盐碱化严重的原因是草地退化。青藏高原草地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寒草地,约占全国草地总面积的1/3。近20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青藏高原草地出现大面积退化。以青海省三江源区为例,青海三江源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为长江、黄河和澜沧江发源地,涉及玉树、果洛、海南、黄南四个藏族自治州的16个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山乡,总面积36.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0.4%。据统计资料显示,青海玉树、果洛两州目前有中度以上退化草场1000万公顷,占区域可利用草场面积的64%,沙化面积达253.33万公顷,荒漠化平均增加速率由20世纪70~80年代4%增至90年代的20%。在青海果洛州达日县黑土滩占草地总面积的比率,由20世纪80年代的25%猛增至90年代中期的75%。黄河源区的黑土滩约有230万公顷,并每年以100hm2的速度递增。长江源区的草地退化也很严重,退化面积250万公顷,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37.8%,其中轻度退化170万公顷,中度退化50万公顷,重度退化(即黑土滩)为30万公顷。造成这样现象的主要原因:一、自然原因干旱始终是制约高原草地生产的主要因素,仅青海省干旱缺水草地达367万公顷。干旱使草地土壤风蚀严重,严重地段土壤沙化和盐渍化,二、人为原因来自开垦和部分地区的采金和挖药材行为以及草场持续超载和不合理放牧制度。而相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对草地生产能力的影响,促进了草地退化,土壤严重沙化和盐渍化。
5, 青藏高原盐碱化严重的原因
降水量增加原因:在地理环境整体性中,水文与气候相互影响。这里是水文影响气候的结果。由于气候变暖,使冰雪融化,湖水水量增加,湖面扩大,从而使区域气候变得湿润,增加降水量。蒸发量减少原因:蒸发量大小受空气湿度影响,由于前面所讲的原因,即区域气候湿润,增减了空气中的含水量,即增加了空气湿度,蒸发量便减少。空气的含水量是有一定限制的,如同化学里所讲的溶质溶剂。空气中的含水量达到饱和或接近饱和状态,会抑制水的蒸发。如人在湿热的环境中,人无法出汗一样。冻土退化:首先弄清冻土的特性。通俗地讲,低温时是硬的,高温时,如沼泽土(但没有沼泽土那么有营养)。气候变暖,是气温无法达到以往的低温,缩减冻土深度甚至退化。气候暖湿化:顾名思义,由于某种原因,使气温上升,降水增多,空气湿度增大。其他:《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及其副刊《博物》是很不错的地理刊物,有助于帮助你的地理学习。图为正在融化的冻土
名词解释
多年冻土
多年冻土(permafrost),又称永久冻土,指的是持续三年或三年以上的冻结不融的土层。其表层冬冻夏融,称季节融化层。多年冻土层顶面距地表的深度,称冻土上限,是多年冻土地区道路设计的重要数据。多年冻土分为两层:上部是夏融冬冻的活动层;下部是终年不融的多年冻结层。多年冻土是寒冷气候(年均气温<—2℃)区的产物。
冻土
冻土是指零摄氏度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岩石和土壤。一般可分为短时冻土(数小时/数日以至半月)/季节冻土(半月至数月)以及多年冻土(又称永久冻土,指的是持续二年或二年以上的冻结不融的土层)。地球上多年冻土/季节冻土和短时冻土区的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50%,其中,多年冻土面积占陆地面积的25%。冻土是一种对温度极为敏感的土体介质,含有丰富的地下冰。因此,冻土具有流变性,其长期强度远低于瞬时强度特征。正由于这些特征,在冻土区修筑工程构筑物就必须面临两大危险:冻胀和融沉。随着气候变暖,冻土在不断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