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香港回归20周年 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掐丝珐琅画 《鹤祥昌瑞●筑梦中...
景泰蓝全称同胎掐丝珐琅,简称珐琅.约在13世纪由阿拉伯地区传入中国,历经元,明,清几个朝代,景泰蓝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在明清时期,景泰蓝制品都为官营,且在皇宫内供奉.直到清朝后期才作商品在市场上流通.道光年间出口国外,成为我国著名的传统手工艺品而享誉中外说起景泰蓝,知道的人很多,而提到珐琅彩瓷器,恐怕就很少有人了解。事实上,这两种器物所采用的原料——珐琅是相同的,只是制作工艺大相径庭罢了。珐琅, 是古代琉璃的一种,属于硼酸玻璃。珐琅工艺始于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公元6世纪左右),在12-13世纪达到高峰,并向世界各地输出,相传早在唐宋时期已经传入中国。景泰蓝,原名“铜胎掐丝珐琅”,因明朝景泰年间广泛流行,且当时以富贵华丽的蓝色制品最为出色,而习称“景泰蓝”。珐琅彩瓷器的学名为“瓷胎画珐琅”,历史也比不上景泰蓝的悠久,是直至清代才出现的新品种。清代的皇帝,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人都很爱好瓷器,珐琅彩瓷就是在康熙时期引进国外珐琅材料创制的,并一举成为极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器。当时在我国的欧洲传教士马国贤在写回国的信中,就记载了康熙皇帝热心于将国外的珐琅彩品种引进中国的情形。珐琅彩瓷的制作过程也与其他宫廷用瓷不同,是先在景德镇用高温烧成白瓷,然后送到北京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绘彩,再由造办处珐琅作在彩炉中烧成。康熙珐琅彩瓷全用进口彩料,尤其是其中一种玫瑰红或胭脂红色料,因含有微量的黄金而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娇艳效果。同时,中国传统彩瓷的彩料都用清水或胶水调和,而珐琅彩瓷则像西方油画一样,以油来调配彩料,使彩绘更具有立体感和层次感。
2, 景泰蓝与掐丝珐琅
不懂不要瞎说,景泰蓝是中国的国宝级传统工艺,怎么成了“法国的一种工艺,是法国作坊里出来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辞典》解释:景泰蓝,又名掐丝珐琅,嵌珐琅。北京特有的瓷(珐琅瓷)铜相结合的工艺美术品。据传原产云南,十三世纪时传入北京。明初北京即有官私办的作坊,并逐渐发展为北京的地方工艺美术品种。因明代景泰年间极为盛行,所用釉料以蓝色居多,故称为‘景泰蓝’。 真正的景泰蓝是由颜料、胶料和油料分层施涂,最后经高温定型得到的,不是一层颜料画的。现在假冒景泰蓝是表面施涂一层法郎漆,然后高温烘烤做出来的,那不叫景泰蓝。我建议你就问到这儿吧,任何一个知道具体配方的人都不会说,因为景泰蓝工艺配方属于国家级机密,说了有泄露国家机密之嫌,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列入国家级机密的没几项,景泰蓝是其中之一。
名词解释
珐琅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其实又称景泰蓝,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一词源于中国隋唐时古西域地名拂菻。当时东罗马帝国和西亚地中海沿岸诸地制造的搪瓷嵌釉工艺品称拂菻嵌或佛郎嵌、佛朗机,简化为拂菻。出现景泰蓝后转音为发蓝,后又为珐琅。1918~1956年,珐琅与搪瓷同义合用。1956年中国制订搪瓷制品标准,珐琅改定为珐琅,作为艺术搪瓷的同义词。
景泰蓝
掐丝珐琅(Cloisonne),正名为铜胎掐丝珐琅,俗名珐蓝,又称嵌珐琅,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器物 ,是中国的著名特种金属工艺品之一,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因其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又名景泰蓝,以悠久的历史、典雅优美的造型、鲜艳夺目的色彩、华丽多姿的图案、繁多的品种造型著名。
彩瓷
彩瓷亦称“彩绘瓷”(painted china),汉族传统名瓷之一。器物表面中加以彩绘的瓷器。主要有釉下彩瓷和釉上彩瓷两大类,釉下彩始于三国时期东吴釉下彩绘瓷。唐代有唐青花,以及长沙窑等釉下彩绘瓷。明清时期开始出现是釉上彩(粉彩),同时也是彩瓷发展的盛期,以景德镇窑成就最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