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古代书签是什么样的?
对于真正的爱书人来说,书签是读书时必不可少的伴侣。“书签”与图书相辅相成,相依相伴。它随着图书的出现而出现,并随着图书的演变而演变。“书签”是伴随卷轴装书而来的,最初出现在唐代,可能取义于书籍中写有文字符号并具有某种标识作用的竹片“书签”这一词语,最早出现在唐代,如杜甫《题柏书大兄弟山居屋壁》诗:“笔架沾窗雨,书签映隙曛。”“书签”的“签”,在古书上写作“签”。根据《汉语大词典》,“签”是指“竹片或纸片上写有文字符号的一种标识”。所以书签最初可能取义于书籍中写有文字符号并具有某种标识作用的竹片。“书签”这一实物,应当出现在唐代以前。因为“书签”是伴随卷轴装书而来的,我国在晋代就流行以纸为主要材料的书籍卷轴装书。卷轴装书带有一根用圆木棒做成的轴,形状就像现在带轴的画,存放的方法是卷起来平放在书架上,轴的一端向外。为了区别书的内容和取阅方便,人们就在轴的一端系上署有书名、卷次的小牌子,这就是“书签”。“书签”通常用竹片做成,考究者用象牙来做,因而有“牙签”的称呼。唐代集贤院所藏四库图书,就分别用红、绿、碧、白四色牙签区分经、史、子、集四部典籍。如果不是精装,就用木、竹、纸为签。唐韩愈《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诗云:“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宋苏轼《书轩》诗:“雨昏石砚寒云色,风动牙签乱叶声。”唐姚和《题李频新居》:“……劝僧尝药酒,教仆辨书签……”这就是古人关于卷轴装“书签”的记载和描述。从“挂签”到“浮签”、“题签”卷轴装书流行到唐代末期,终于被其他形式的书所取代。唐代是写本书的鼎盛时期,同时也是雕版印刷兴起之时。宋统一后,雕版印书业得到空前发展。书籍制作方式的改变,必然引起书籍装帧形式的相应变化。从唐末至宋初,随着印本书籍逐步取代写本书,册页制也逐步代替了卷轴制。所谓册页制,就是积累许多单页装订成为一册。这一时期的“书签”就是封皮上粘贴的用以题写书名的纸或绢条。因为它是贴在封皮上的,为了区别于卷轴装书用的“挂签”,所以又称为“浮签”。在古籍里,“浮签”常被写做“签”、“面签”、“签题”等。如清胡虔《柿叶轩笔记》:“文澜阁《四库全书》,书皆钞本……其面签皆用绢,经以绿,史以赤,子以碧,集以浅楠,楠木匣盛之。”清黄丕烈《百宋一廛书录》:“(此书)原装十二册,题签皆藏经纸,题曰《淮南子》。”文中的“面签”、“题签”,就是粘贴在封皮上的“书签”。作为阅读进度、读书疑难处标记的书签之由来
3, 没有纸之前,用竹签写字,是哪一个朝代
将字写在用竹、木削成的片上,称“竹木简”,如较宽厚的竹木片则叫“牍”。竹木简是古代用竹简和木简写成的书,是我国最早的书籍。竹子和木头都是常见而易得的东西,古代缺少合适的书写材料,人们就把竹子和木头削成狭长的小片,在上面写字著书。用竹子削成的狭长小片叫“竹简”,用木头削成的叫“木简”。每根简上通常只写一行字,多少不一,最多的有40多字,最少的只有一二字,一般写20多字。 现在的书籍开本有大有小,古代的竹木简也有长有短,最长的3尺,最短的只有5寸。写一部书要用很多简,把这些简编连起来就成为书了。编连竹木简多用麻绳,也有的用丝绳(称“丝编”)或皮绳(称“韦编”)。一册书根据简的长短,决定用几道编,一般用二三道编,多的用四五道编。现在的“册”字,就是一个象形字,很像一根根简用绳子编连起来的样子。 《尚书·多士》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册”、“典”指的就是用竹木简做成的书。商代的甲骨文中,也有这样形状的字“〓”,即“册”字。可见,竹木简书籍在商代就已经出现了。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人们已经普遍用竹木简做书籍了。约春秋、战国之际,还出现了写在丝织品上的书——帛书。帛书比竹木简轻便,而且易于书写。不过丝织品价格昂贵,所以帛书不及竹木简书普遍。东汉时出现了用纸抄写的书籍,纸既轻便又易于书写,价格也比较便宜,于是逐渐流传开来。到了晋代,纸书完全取代了竹木简书和帛书。
名词解释
书签
用作题写书名的,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的,有时还有册次和题写人姓名及标记阅读到什么地方,记录阅读进度而夹在书里的小薄片儿,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又衍生出电子书签等,以记录阅读进度和心得。
卷轴装
卷轴装(scroll binding),是指将印页按规格裱接后,使两端粘接于圆木或其他棒材轴上,卷成束的装帧方式。
牙签
牙签,一种细小的签子,一般用竹子或木材制成,用以剔除牙垢和塞在牙缝中的食物。人们在很早以前就学会用牙签剔牙,因此牙签有着很久的历史,但发明者已不可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