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301不锈钢有哪些性能成分?
301不锈钢带是一种亚稳奥氏体不锈钢,在充分固溶的条件下,具有完全奥氏体组织。在不锈钢中,301是最易冷变形强化的钢种,通过冷变形加工可使钢的强度、硬度提高,并且保留足够的塑、韧性,加之此钢在大气条件下具有良好的耐锈性,但在还原性介质耐蚀性欠佳,在酸碱盐等化工介质耐蚀性较差,因此不推荐用于腐蚀苛刻的环境。301主要以冷加工状态应用于承受较高负荷,又希望减轻装备重量和不生锈的设备部件。此外,此钢在受外力撞击时易产生加工硬化可吸收更多的撞击能量,对设备和人员将提供更可靠的安全保障。301在变形时易出现加工硬化现象,被用于要求较高的强度场所。301不锈钢(视频简介)对应中国新牌号:12Cr17Ni7 旧牌号1Cr17Ni7 。301不锈钢化学成分:C:≤0.15 ,Si :≤1.0 ,Mn :≤2.0 ,Cr :16.0~18.0 ,Ni :6.0-8.0,S :≤0.03 ,P :≤0.045301不锈钢性能:301不锈钢屈服强度:(N/mm2)≥205抗拉强度:≥520 延伸率(%)≥40硬度:HB ≤187 HRB≤90 HV ≤200密度:7.93 g·cm-3比热:c(20℃)0.502 J·(g·C)-1热导率:λ/W(m·℃)-1 (在下列温度/℃)20 100 500 12.1 16.3 21.4线胀系数:α/(10-6/℃) (在下列温度间/℃) 20~100 20~200 20~300 20~400 16.0 16.8 17.5 18.1电阻率:0.73 Ω·mm2·m-1熔点:1398~1420℃301不锈钢力学性能:抗拉强度 σb (MPa):≥520条件屈服强度 σ0.2 (MPa):≥205伸长率 δ5 (%):≥40断面收缩率ψ (%):≥60硬度 :≤187HB;≤90HRB;≤200HV热处理规范及金相组织热处理规范:固溶1010~1150℃快冷。金相组织:组织特征为奥氏体型。在空气中或化学腐蚀介质中能够抵抗腐蚀的一种高合金钢,不锈钢是具有美观的表面和耐腐蚀性能好,不必经过镀色等表面处理,而发挥不锈钢所固有的表面性能,使用于多方面的钢铁的一种,通常称为不锈钢。代表性能的有13铬钢,18-8铬镍钢等高合金钢。 从金相学角度分析,因为不锈钢含有铬而使表面形成很薄的铬膜,这个膜隔离开与钢内侵入的氧气起耐腐蚀的作用。 为了保持不锈钢所固有的耐腐蚀性,钢必须含有12%以上的铬。 304 是一种通用性的不锈钢,它广泛地用于制作要求良好综合性能(耐腐蚀和成型性)的设备和机件。304不锈钢是按照美国ASTM标准生产出来的不锈钢的一个牌号。304相当于我国的06Cr19Ni10 (0Cr18Ni9)不锈钢。304含铬18%,含镍8%。 301是得到最广泛应用的不锈钢、耐热钢。用于食品生产设备、昔通化工设备、核能等. 304不锈钢化学成份规格 C Si Mn P S Cr Ni(镍) MoSUS431 ≤0.08 ≤1.00 ≤2.00 ≤0.05 ≤0.03 18.00-20.00 8.25~10.50 -304就是0Cr18Ni9 。 301(17Cr-7Ni-碳)材质:与304钢相比,Cr、Ni含量少,冷加工时抗拉强度和硬度增高,无磁性,但冷加工后有磁性。用途:列车、航空器、传送带、车辆、螺栓、弹簧、筛网。 备注:L代表低碳,如304L比304含碳量低。H与S代表耐高温,如310S比310耐高温性强,304H比304耐热。
2, 怎样区别304跟301不锈钢
202化学成份: 碳 C :≤0.15 硅 Si:≤1.00 锰 Mn:7.50~10.00 硫 S :≤0.030 磷 P :≤0.060 铬 Cr:17.00~19.00 镍 Ni:4.00~6.00 氮 N :≤0.25301化学成份:碳 C :≤0.15 硅 Si:≤1.00 锰 Mn:≤2.00 硫 S :≤0.030 磷 P :≤0.035 铬 Cr:16.00~18.00 镍 Ni:6.00~8.00302化学成份:碳 C :≤0.15 硅 Si:≤1.00 锰 Mn:≤2.00 硫 S :≤0.030 磷 P :≤0.045 铬 Cr:17.00~19.00 镍 Ni:8.00~10.00
名词解释
Si
国际单位制(法语:SystèmeInternational d"Unités,简称SI),源于公制(又称米制),是世界上最普遍采用的标准度量系统。国际单位制以七个基本单位为基础,由此建立起一系列相互换算关系明确的“一致单位”。另有二十个基于十进制的词头,当加在单位名称或符号前的时候,可用于表达该单位的倍数或分数。 国际单位制源于法国大革命期间所采用的十进制单位系统──公制;现行制度从1948年开始建立,于1960年正式公布。它的基础是米-千克-秒制(MKS),而非任何形式的厘米-克-秒制(CGS)。国际单位制的设计意图是,先定义词头和单位名称,但单位本身的定义则会随着度量科技的进步、精准度的提高,根据国际协议来演变。例如,分别于2011年、2014年举办的第24、25届国际计量大会讨论了有关重新定义千克的提案。 随着科学的发展,厘米-克-秒制中出现了不少新的单位,而各学科之间在单位使用的问题上也没有良好的协调。因此在1875年,多个国际组织协定《米制公约》,创立了国际计量大会,目的是订下新度量衡系统的定义,并在国际上建立一套书写和表达计量的标准。 国际单位制已受大部分发达国家所采纳,但在英语国家当中,国际单位制并没有受到全面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