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爱新觉罗良弼妻子
爱新觉罗·良弼(1877年—1912年年1月29日),字赉臣,满洲镶黄旗人,清末大臣、宗社党首领。是道光年间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的大学士伊里布之孙。曾留学日本,入士官学校步兵科。毕业回国后,入练兵处,旋充陆军部军学司监督副使升司长。禁卫军成立,任第一协统领兼镶白旗都统。以知兵自诩,他参与清廷改军制,练新军,立军学,尤注意延揽军事人才,与铁良等被称为清季干将。在1911年(宣统三年)10月“武昌起义”后,坚决主张镇压,反对起用袁世凯。1912年1月与溥伟、铁良等皇族成员组织“宗社党”,被推为首领,反对与革命军议和,反对清帝退位。26日被彭家珍炸伤,抢救两日后去世。中文名爱新觉罗·良弼别 名赉臣国 籍清朝民 族满族出生地四川成都出生日期1877年逝世日期1912年1月29日职 业大臣、将领毕业院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主要成就参与清廷改年制,练新军,立军学官 职镶白旗汉军副都统旗 籍满洲镶黄旗
2, 良弼哪年去世的?
爱新觉罗·载涛(1887年6月23日-1970年9月2日),字叔源,号野云(一说夜云),满洲正黄旗人,和硕醇贤亲王奕譞第七子,过继为钟郡王奕詥嗣子,光绪帝同父异母弟,宣统帝溥仪之叔父。曾留学法国索米骑兵学校,专修骑兵作战科目,一生爱马,善画马。京剧票友,武工扎实,即能长靠又能短打,更擅猴戏,与杨小楼均为张淇林亲授,李万春曾随他学戏三年。载振(1876年-1947年),字育周,满洲镶黄旗人。末代庆亲王。生于北京,奕劻长子,乾隆帝四世孙,庆僖亲王永璘曾孙。晚清时历封镇国公、贝子头衔。1902年曾代表清朝廷赴英参加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加冕典礼。1903年赴日本考察第五届劝业博览会。回国后积极参与新政,奏请成立商部,任尚书。1906年,清政府机构改革,成立农工商部,任大臣。1907年,因妓女杨翠喜案,被迫辞职。1911年,任弼德院顾问大臣。辛亥革命后一度躲避上海,后返回北京。1924年因溥仪被驱赶出宫,恐祸及自己,迁入天津庆王府,从事工商投资活动,远离政治。1947年病逝于天津。爱新觉罗·奕劻(1838年3月24日-1917年1月28日),晚清宗室大臣, 满洲镶蓝旗人。清高宗乾隆帝的曾孙,乾隆帝第十七子庆僖亲王永璘之孙,不入八分辅国公爱新觉罗·绵性子。光绪十年(1884年),担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进庆郡王。光绪二十年(1894年),被慈禧封为庆亲王。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成为铁帽子王。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与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为首席军机大臣,仍总理外务部。宣统三年(1911年),为皇族内阁总理大臣、弼德院总裁。清朝灭亡后,迁居天津。民国六年(1917年)1月29日病死。
名词解释
光绪
爱新觉罗·载湉(光绪帝,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出生于北京醇王府,醇亲王奕譞之子,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年号“光绪”。 载湉1875年1月被立为皇帝,在位期间历经甲午战争失败,后极力支持维新派变法以图强,实行“戊戌变法”,但却受到保守派的反对,被慈禧太后幽禁在中南海瀛台。1908年载湉驾崩,庙号德宗(谥号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乾隆帝
爱新觉罗·弘历(清高宗,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出生于北京雍亲王府(今雍和宫),雍正帝第四子,清朝第六位皇帝,年号“乾隆”,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和最长寿的皇帝, 弘历在位时期武功繁盛,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重视社会经济发展,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的最高峰。但他后期奢靡,吏治有所败坏,多地爆发起义;闭关锁国,拉大了和西方的差距。1799年弘历驾崩,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清东陵之裕陵。
爱新觉罗
爱新觉罗(Aisin Gioro)是清朝皇室姓氏,源于女真族。满语“爱新”为金的意思,常见说法称“觉罗”为姓的意思,但实际上满语中“姓氏”一词原文为 hala(汉语哈喇、哈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