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关和谐社会的内容
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一个大多数人能够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社会。 从字面上简单地说,和谐是指"配合得适当和匀称",社会是指"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也叫社会形态".因此,所谓和谐社会,就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稳定有序的社会.具体说,就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点,第一,通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第二,通过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来维护社会公平;第三,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来形成良好的人际环境;第四,通过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来维护社会稳定;第五,通过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来保证可持续的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均GDP已经达到1000美元的同时,中国社会内部各种利益关系的多元化,人际关系的复杂化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化也日趋明显,由此而产生的矛盾和冲突也越来越多,社会风险也越来越大.换言之,中国社会的各种不和谐现象越来越突出.所有这些不仅影响着小康社会的建设,更有悖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的性质.不难看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这也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即社会主义不仅是民主的和富裕的社会,而且还是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社会. 高尚全教授认为,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的概念。从理论上说,是社会各个阶层和睦相处,社会各级成员各尽所能,使人民的聪明才智得到全面发挥;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协调的社会。简言之,和谐社会是一个稳定的系统,有效的系统。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把和谐社会划分为三个层次,即:第一,和谐社会以人为中心,是以人为本的社会;第二,和谐社会是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和道德约束来实现的;第三,和谐社会的实现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定时期公共治理的实现。汪玉凯认为,一个真正的和谐社会必须满足以上三个层次的条件。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洪大用提出了理解和谐社会的三个角度。第一,贫富差距的利益分配角度;第二,社会公众的社会共识角度;第三,可持续发展角度,即积极的和谐社会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洪大用认为,社会现在非常关注第一个角度的理解,即从利益分配角度来讲述和谐社会,但是,和谐社会更重要的在于第二和第三个角度,即建设一个和谐社会必须有广泛的社会共识;必须解决人与自然的问题;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张大平认为,和谐社会是一个过程。因为“和谐”是没有上限的,达到和谐以后还可以再和谐,这是一个过程。但是和谐社会却有底限,如果社会的不和谐突破了这个底限,社会将发生动荡。因此,理解和谐社会首先必须找到和谐社会的底限在什么地方,通过构建社会安全网等措施保证社会和谐的底限不被突破,进而在此基础上追求更和谐的社会。
2, 和谐社会指哪些?
信仰:对某种宗教或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辞海2003年版】。由此可见,信仰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换句话说,人们在追求精神满足的前提下,必须同时追求物质,因为,物质是精神满足的必要条件。 今天的中国,笼罩在和谐社会这个新名词的理想之中,既简单又明了的和谐社会一词,正在迅速成为中华民族的新信仰。中国的十届三次人代会所迸发出来的种种激情,无一不是冲着和谐社会这种新信仰来的,短短几天的人代会,包括所有代表在内的中华民族都在寄望未来的和谐社会能够解决中国的所有问题。因此,我们看到,在这次人代会上,凡是能够涉及到的问题,几乎无一不往和谐社会这只筐里装。然而,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要构建正在上升为信仰的和谐社会,中华民族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和谐社会今天之所以被民族寄予厚望,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原有的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系列的信仰出现了理论缺陷所致。首先,共产主义社会虽说是“大同世界”的理想社会形态,但在一百多年的人类社会实践中,却显得那么遥不可及;其次,社会主义社会虽说是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形式,平均主义色彩浓厚的公有制计划经济,并没有带给人们希望得到的民富国强的骄傲和自豪;再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虽然显示了多劳多得的差异分配的社会形式,但全方位的社会失衡却让人们感觉到了另一种忧心忡忡。所以,原有的这些主义信仰在今天的社会实践中由于出现了缺乏强有力的理论支撑,让人们觉得这些主义太过奢侈,太过遥远。假如说和谐社会这种新主张是中国共产党对原有的主义信仰进行的理论创新的话,毫无疑问,人们对和谐社会主张的快速接受就并不奇怪了,因为,人们在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感触认同和谐社会,那就是触手可得的“人人有衣穿,人人有饭吃”的最低公平追求,而把这种和谐社会直接上升为新信仰也就顺理成章了。我们有理由相信,和谐社会这个民族新信仰,能把整个中华民族凝聚在和平崛起的努力奋斗之中,而和谐社会新信仰将在未来很长的历史时期成为中国法律和政策制定的依据,成为人们构建和谐社会的行为准则。不过,笔者在此需要提醒的是,和谐社会是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去创造,而不是停留在嘴上的“口号和谐”,也不是涛声依旧的“伪装和谐”,因为,和谐社会的努力将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伟大实践,所以,避免和防止冒险的经济政策冲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实,和谐社会并非新创意,而是一种新包容。回首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我们就会发现,儒教思想的“和为贵”,佛教教义的“与人为善”和道教理念的“天人合一”等等主张,那一种又不是包含着“和谐”意境呢?而今天的和谐社会的主张不外否突破和超越了学术和宗教的范畴,而将其包容到了整个民族都能接受的一种新信仰之中。毫无疑问,和谐社会指的是一种人们几千年来一直在寻找的和睦相处的生存状态,今天,人们共同对一种生存状态的追求和努力,就使得和谐社会正在成为中华民族具有包容性的新信仰。
名词解释
和谐
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它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谐观的基本观点。
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民主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中外历史上都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 进入21世纪后,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重要目标提出。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
相关推荐
品品好网站助学金申请 品学兼优的助学金申请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