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冯良才的墨到底怎么样
口碑载道:请读下文墨,是中国文房四宝之一,也是我国传统的民族工艺,历史悠久。从事制墨这个传统工艺的人因为制墨程序的复杂、要求的苛刻变得越来越稀少,但是仍然有一批像冯良才一样严格要求自己的工艺家在这条崎岖的路上奋勇前进。制墨世家的墨经冯良才出生在制墨世家,外公石原棠清末至民国年间是曹素功制墨作坊的墨工。父亲冯志松少年时就由外公牵头去上海曹素功墨庄学艺,后成为上海墨厂技术领头人,投身制墨业近半个世纪。冯良才从小就在墨厂长大,耳濡目染之下,使他深深喜爱上制墨这个传统行业,中学毕业后便被父亲送到墨厂学习雕刻技艺,后因到农村插队中断了学习,但是他并未因此而放弃个人理想,经常忙里偷闲地钻研古人的墨法和古代书籍中的制墨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1985年,冯良才终于筹建了“绩溪徽歙曹素功墨庄”。在父亲的传授指导和自己的努力钻研下,冯良才对制墨主要材料的生产工艺、筛选,胶的化解,中草药的应用、材料的配比,墨模的设计和雕刻都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自己的创新。他创作的高级油烟墨系列、特制松烟墨、仿古藏墨等,以其用料独到、配方科学、工艺精湛而享誉国内外,并于2003年、2006年两次在中国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上被评定为中国四大名墨,授予“国之宝”称号和行业优质产品的金奖。浓郁墨色积淀厚重文化墨不仅仅因为它在书画史中的地位而重要,千百年来,制墨的艺人们精益求精,墨以其精美的造型、独特的墨香和色泽而获得了自己独立的审美价值。艺人们还独具匠心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墨中,几乎每一块墨的名字背后都有一段典故。冯良才的名墨“仙山楼阁”、“黼黻昭文”都曾获得全国工艺美术优秀创作奖,“仙山楼阁”其名来源于百姓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黼黻昭文”则是由古代皇帝告诫人民不要忘记农桑,要辛勤劳作而得名。冷门行业的热忱心尽管墨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浓厚的文化底蕴,但在今天真正懂墨、惜墨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连一些书画爱好者也更愿意用墨汁这种方便快捷的工具来绘写。可是冯良才告诉人们,真正的墨是墨汁无法替代的:墨汁浮躁,不显灵气,而墨则显得深沉厚重、有灵气;墨可以随心所欲地变幻浓淡而不影响其效果,可是墨汁却只有单调的一种色彩。现代的人不用墨的另一个原因是时代的快节奏打乱了人们原本平静的心,人们在浮躁的心情下已经不喜欢工序繁琐的磨墨、研磨,但是事实上静静地磨墨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冯良才的工厂曾经一度招不到工人,这是因为制墨的工序实在是太繁琐。其中有一项工序是和料,和料的工人除了眼睛转动,牙齿是白的,其余全都是黑的。自己长期从事制墨行业也没有任何闲暇时间,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制墨的研究上。尽管工序繁琐,尽管曲高和寡,冯良才仍以对制墨行业的无比热忱和执着一步步地前进。
2, 一得阁的墨汁应该怎么稀释
第一个。不一定。看使用者的习惯。第二个。你要浓的就用砚台磨一磨,不用的话就直接用。第三个。不用回答。第四个。砚台肯定越贵越好。但是用的话性价比搞得就行。米芾说过:“石理发墨为上,色次之,形制工拙又次之,文藻缘饰虽天然失砚之用。”一般来说看砚台有四相:质、品、工、铭。首先要看砚台就是其材质,石质温润不燥,质地细密,坚而不顽,同时摸起身,感觉其细腻程度,再而敲听其声辩其密质,不同石材声响不同,端砚以木声为上,瓦声次之,金声为下,而歙砚以清脆为宜,贺兰砚以罄声为佳,清脆不好,质地不好,密质程度不高。之后看其品相,文雅有内涵为之佳品。之后再细琢其功,南北功法不同,各种砚石雕刻手法不同,主要看手工雕刻细腻程度为主。最后就要品其铭,砚贵有铭,身价倍增。但凡好的砚台,发墨利毫,积水不涸,天然滋润不吃水,上好砚台,用气一哈,水气在其上,不会很快蒸发干。买个300的就差不多了
名词解释
砚台
砚亦称为研,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砚与笔、 墨、 纸合称中国传统的 文房四宝,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 汉代刘熙写的《释名》中解释:“砚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它是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初期的砚,形态原始,是用一块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压墨丸研磨成墨汁。至汉时,砚上出现了雕刻,有石盖,下带足。 魏晋至隋出现了圆形瓷砚,由三足而多足。箕形砚是唐代常见的砚式,形同 簸箕,砚底一端落地,一端以足支撑。唐、宋时,砚台的造型更加多样化。 砚材的运用也极为广泛,其中以广东 肇庆的端砚、 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卓尼的洮河砚、山西绛县的澄泥砚最为突出,称“四大名砚”。 砚台历经秦汉、魏晋,至唐代起,各地相继发现适合制砚的石料,开始以石为主的砚台制作。其中采用广东端州的端石、安徽歙州的歙石及甘肃临洮的 洮河石制作的砚台,被分别称作端砚、歙砚、洮河砚。史书将端、歙、临洮砚称作三大名砚。清末,又将山西的澄泥砚与端、歙、临洮,并列为中国四大名砚。也有人主张,以天然砚石雕制的鲁砚中的 徐公石砚代替澄泥砚,合称 四大名砚。
不同
不同是一个词,基本意思是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