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的纺轮怎么用?
古代的纺轮工作原理1、纺轮由塼盘和塼杆组成,陶制纺轮中的圆孔是插转杆用的,当人手用力使纺盘转动时,塼自身的重力使一堆乱麻似的纤维牵伸拉细,塼盘旋转时产生的力使拉细的纤维拈而成麻花状。2、在纺塼不断旋转中,纤维牵伸和加拈的力也就不断沿着与塼盘垂直的方向(即塼杆的方向)向上传递,纤维不断被牵伸加拈,当塼盘停止转动时,将加拈过的纱缠绕在塼杆上即完成“纺纱”过程。1、产生年代新石器时代出现,最早为为石片,后为陶制,再后在青铜器时代发展为铜制。目前考古出土最早的纺轮可以追溯到距今8000年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其“纺轮多用废陶片打制,中间穿圆孔。标本T7③B:4,直径2.7、孔径2.5厘米”。在殷墟甲骨文卜辞中,“专”字是古人纺纱的姿态像形文字:字的上部表示把一束纤维集中起来绕在一根纺杆上,下部有一个陶制的瓦轮的形状“叀”;左边加一个“手”(寸)形,表示捻“专”纺纱的动作。“叀”兼作声符,表示“转”的意义。“专”字后世又衍生出了“砖”(与陶专同质而又重、大之物)、“转”(像陶轮那样旋转的动作)等字。并且将“专”字意义扩展成了“集中于一”:专心、专注、专门。这种引伸意义实际上仍然是将散纤维集中成一根纱线的形象动作的含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纺轮
2, 骨针、纺轮、骨耜、彩陶的距今年代和用途各是什么
骨针,人类最早期的缝纫工具。在中国,骨针从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开始出现,到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普遍使用,直到战国秦汉时期铁针出现并普遍使用后才被淘汰。纺轮,新石器时代出现,最早为为石片,后为陶制,再后在青铜器时代发展为铜制。目前考古出土最早的纺轮可以追溯到距今8000年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其“纺轮多用废陶片打制,中间穿圆孔。骨耜(si)是用偶蹄类动物的肩肿骨制成的。其上端厚而窄,是柄部;下端薄而宽,是刃部。柄部凿一横孔,刃部凿两竖孔。横孔插入一根横木,用藤条捆绑固定。两竖孔中间安上木柄(即来),再用藤条捆绑固定。这样,一件骨耜就制造出来了。使用时,手持骨耜上的木柄,用脚踏插入横孔的木棍,推耜入土,然后手腕一翻,就能掀起土来。骨耜比石器轻便灵巧,而且表面光滑,不容易沾泥,适宜在江南水田里使用。 骨耜的使用,充分地显示了河姆渡人(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的聪明智慧。彩陶:亦称陶瓷绘画,它是中国悠久的“国粹”——陶瓷艺术之中的艺术,早在距今七千年左右的半坡文化时期,陶上便出现了最早的彩绘。而瓷上作品相对纸本更具张力,彩陶艺术中融合了艺术家的各种创作思想、风格、语言,创作出风格各异而又多姿多彩的艺术珍品,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名词解释
纤维
纤维(美:Fiber;英:Fibre)是指由连续或不连续的细丝组成的物质。在动植物体内,纤维在维系组织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纤维用途广泛,可织成细线、线头和麻绳,造 纸或织 毡时还可以织成纤维层;同时也常用来制造其他物料,及与其他物料共同组成 复合材料。
牵伸
喂入产品通过一个装置,其中的纤维彼此间产生相对位移,使纤维连续地、均匀地分布在输出产品长度方向上,这个过程称作牵伸过程,简称牵伸,该装置作牵伸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