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南京大学的法学院怎么样?
南京大学法学院 南京大学法学院的前身是原中央大学法学院,1952年院系调整时被撤销,1981年恢复法律系并招生。1994年由法律系变更为法学院。法学院现有在编教职工59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8人,讲师13人,助教7人,党委行政人员11人。博士学位获得者13人,硕士学位获得者25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者18人。法学院设有一个法学本科专业;八个硕士专业:法理学、法律史学、宪法与行政法学、经济法学、国际法学、民商法学、刑法学、诉讼法学;具有法律硕士培养资格和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有经济法学博士点。学科门类齐全,层次多样,满足社会不同需求。法学院设有中德法学研究所(原名中德经济法研究所)、亚太法研究所、犯罪预防研究所、住宅政策与不动产法研究中心等四个科研机构。中德法学研究所是南京大学与德国哥廷根大学合办的国内唯一的国际性法学合作研究与教学实体,联合培养研究生,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法学院编辑出版《南京大学法律评论》和《中德经济法研究所年刊》,在全国学术界受到广泛赞誉。自1981年以来,已出版专著、教材百余部,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千篇,成果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法学院办学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指示为指导,适应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的需要,适应21世纪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各个领域发展的需要,贯彻南京大学"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的学风,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法学人才,创建国内一流的法学院。目前已基本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注重综合能力型法律专门人才的培养,并充分利用南京大学学科齐全的优势,积极支持和鼓励学生成为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法学人才的大量需求,加速法学学科建设水平的提高,南京大学已将法学确定为重点发展和扶持的学科。附:法学院党委、行政领导机构组成人员:党委书记:周义安 副研究员副 院 长(主持工作):李友根 教授副 院 长: 杨春福 教授 、 蒋大兴 副教授还有更多,请看:
2, 南京大学的法学是不是很差?
1、南京大学法学院不错,毕竟是985重点大学。2、南京大学法学院的前身是原中央大学法学院。1952年全国进行大学院系调整,南京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科和理科为主的大学,法学院被合并到其他院校。从此,法律院系和法学教育在南京大学一度中断。1981年南京大学恢复法律系并招生。1994年由法律系变更为法学院。 3、南京大学法学院现有在编教职工75人。专任教师64人,教授25人(其中博导18人),副教授25人。法学院现设有一个法学本科专业;九个硕士专业,拥有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具有法律硕士培养资格和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经济法学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江苏省重点学科,法学学科为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设有法学博士后流动站。
名词解释
法学院
本书是目前图书市场中介绍美国法学院书籍中十分难得的兼具深度与广度的一本知识性读物。作者以自己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学习的亲身经历言说在美国法学院求学的方方面面,并介绍了美国法律界的职业现状。作者笔调亲切,娓娓道来,十分适合有志于进入美国各大法学院学习交流的学生阅读。 美国法学院可能是大部分法律学人所向往的地方,本书专为国内法学院本科生及硕士研究生所涉及,对欲了解美国法学院教学制度的读者亦为最佳参考读物。 本书作者为著名法律时评的专栏作家,在法制日报周末版、法制日报法学院版每周开设专栏,拥有一定的读者群。
法学
法学(law science),又称法律学、法律科学,是以法律、法律现象以及其规律性为研究内容的科学,是研究与法相关问题的专门学问,也是关于法律问题的知识和理论体系,其核心在对于秩序与公正的研究,是秩序与公正之学。 法学是世界各国高等学校普遍开设的大类,也是中国大学的十大学科体系之一,包括法学、政治学、公安学、社会学四个主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法学思想最早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哲学思想。
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南大,Nanjing University),于1902年创建,坐落于江苏省南京市,前身是三江师范学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也是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百年名校,位列首批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211工程“、”985工程”。 南京大学其学脉可追溯自孙吴永安元年(258年)的南京太学,此后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等历史时期,1949年由民国时期中国最高学府“国立中央大学”易名“国立南京大学”,1950年径称“南京大学”并沿用至今。该大学入选“珠峰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九校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环太平洋大学联盟、21世纪学术联盟和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