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写字用的木板有哪些称谓
竹简、觚、椠 、牍、策竹简,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也有木片,称木简),牍比简宽厚,竹制称竹牍,木制称木牍。均用毛笔墨书。册的长度,如写诏书律令的长三尺(约67.5cm),抄写经书的长二尺四寸(约56cm),民间写书信的长一尺(约23cm),因此人们又称信为"尺牍"。在湖南长沙、湖北荆州、山东临沂和西北地区如敦煌、居延、武威等地都有过重要发现,其中居延出土过编缀成册的东汉文书。觚:古代用来书写的木简:操觚。椠 [qiàn]:书版。古代削木为牍,未经书写的素牍称椠。牍:"牍"读音为"dú",是指古时书写用的木片,同时也是一种乐器,现在已不经常使用此字。策:古代称连编好的竹简:简策。
2, 在纸出现以前,古人把文字刻在龟壳,骨头上和写在竹片,木片上,...
无法考证具体是谁发明的,没有相关记载。早期的文字刻在甲骨和钟鼎上,由于其材料的局限,难以广泛的传播, 所以直至殷商时期,掌握文字的仍只有上层社会的百余人,这极大地限制了文化和思想的传播,这一切直到竹简的出现才得改变。古代竹简也是可以用现代工艺来进行体现的。简牍起源于西周,春秋战国时使用更广。公元4世纪左右,由于纸已广泛 使用,简牍才为纸抄本所代替。竹简多用竹片制成,每片写字一行,将一篇文章的所有竹片编联起来,称为“简牍”。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书籍形式,用于书写文字的木片称木牍,多用于书写短文。简牍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纸张发明之前书写典籍、文书等文字载体的主要材料,是我国最古老的图书之一。简牍与甲骨文、敦煌遗书、明清档案一同被列为二十世纪东方文明的四大发现,目前简牍学也以惊人的速度形成了世界性学科,它从史学、考古、古文字学、文献学、书法等,多角度多领域,为中国历史文化学术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简牍几乎与甲骨文、金文同时出现,春秋到东汉末年是简牍最盛行的时期,纸张发明后,竹木简牍又与纸张并行数百年,直至东晋末年恒玄下令,简牍制度方告结束。
名词解释
简牍
古时在竹简上记事,先以火烤青竹,使水分如汗渗出,便于书写,并免虫蛀,故称汗青。
竹简
竹简,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也指写了字的竹片。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也有木片,称木简),牍比简宽厚,竹制称竹牍,木制称木牍。均用毛笔墨书。册的长度,如写诏书律令的长三尺(约67.5cm),抄写经书的长二尺四寸(约56cm),民间写书信的长一尺(约23cm),因此人们又称信为“尺牍”。在湖南长沙、湖北荆州、山东临沂和西北地区如敦煌、居延、武威等地都有过重要发现,其中居延出土过编缀成册的东汉文书。
纸张
纸张,纸的总称(纸是用植物纤维制成的薄片,可用来书写、画画、印刷称书、包装等),是印刷四大要素之一,一般为分凸版印刷纸、新闻纸、胶版印刷纸、铜版纸、书皮纸、字典纸、拷贝纸、板纸等,恰当合理地选择和使用纸张,对于保证出版物的质量和降低出版物的成本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