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四爪龙和五爪龙有什么区别?

四爪龙和五爪龙 其间差异,仅在一爪耳。民间“五爪为龙,四爪为蟒”的说法形成于清代,主要作为皇帝与下臣服装上纹饰的差别,皇帝穿”龙袍”,其它皇族和下臣穿“蟒袍”,但这只是名称上的差别而已,从龙的形式上来讲无论龙和蟒都是四足蛇类,形状无差异。现代人被大量清宫剧洗脑后,很多人自然而然地认为,龙袍就是皇帝的专用服饰。所以,无论是哪朝哪代,皇帝似乎都得穿一身明晃晃的龙袍才符合身份。但其实不是这样,龙袍是清代才出现的。如同军队中,通过军服肩章上的星徽来代表军衔一样,中国古代的贵族通过服装上的纹饰来表达政治身份,便是所谓的章服制度。在祭祀、婚礼、册封、朝会等重大场合穿的服装,通常被叫做冕服。皇帝的冕服上绣有十二道花纹图案,被称作十二华章。十二种花纹图案具体是,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十二华章中的前三章,即日、月、星辰才是天子的标志,王公大臣的服饰上不得绣有这三种花纹图案。以此类推,根据身份高低,花纹数量依次递减为九章、七章、五章、三章不等。从上可知,最开始e799bee5baa6e78988e69d8331333366306437,龙并不是天子服饰的象征,所以最初王公大臣的服装上绣有龙纹很正常。一直到元代,统治者才有了对龙纹使用的明文禁止。在西汉时期,龙都是三趾,到宋朝的时候,就变成了四爪龙,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在画龙的时候就把这二者进行了结合,龙的前两足为三爪,后两足为四爪。到了元朝,才开始出现了五爪龙,但只是皇室专用,民间在画龙的时候还是三爪龙或四爪龙。在清朝的时候,五爪龙才被认为是皇帝的象征,并广泛的应用于各项制作当中,但老百姓还是要避讳,否则就可能引来杀身之祸。参考资料:五爪金龙·百度百科蟒袍·百度百科
3, 清代龙袍和蟒袍上的龙和蟒在形状上有什么区别吗

区别就是爪上的趾数量不同,龙的颜色也不同。1、蟒袍上的龙因爪上四趾,所以四爪(趾)龙为蟒,而龙袍上的龙为五趾。2、龙袍上的龙是金黄色,而蟒袍上的龙是蓝色及石青色。蟒袍:平水指在江牙下面鳞状的海波。海水意即海潮,潮与朝同音,故成为官服之专用纹饰。江牙,又称江芽、姜芽,即山头重叠,似姜之芽,除表示吉祥绵续之外,还寓有国土永固之意。蟒袍在明代是官员的朝服,到清代才放宽限制,上至皇子下至未入流者都可穿服,只在颜色、蟒数上有区别限制。扩展资料清朝皇帝的龙袍,绣有九条龙。从实物来看,前后只有八条龙,与文字记载不符,缺一条龙。有人认为还有一条龙是皇帝本身。其实这条龙客观存在着,只是被绣在衣襟里面,一般不易看到。这样一来,每件龙袍实际即为九龙,而从正面或背面单独看时,所看见的都是五龙,与九五之数正好相吻合。以清代服制而言,所谓龙袍指的是吉服袍。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很多人对龙袍的理解有误,有些人认为凡是有龙的都叫龙袍,还有些人把龙袍误认为是朝服。以清代而言,龙袍(吉服袍)与朝服区别是很大的,无论是样式还是穿着场合。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蟒袍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清代皇帝龙袍
名词解释
龙袍
龙袍(lóng páo),即皇帝的朝服,上面绣着龙形图案。绣有龙形图纹的袍服。帝王的礼服。皇帝专用的袍。又称龙衮。因袍上绣龙形图案,故名。此外,龙袍还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龙章礼服。
蟒袍
蟒袍,又称花衣,是指中国古代官员的礼服,因袍上绣有蟒纹而得名。 蟒袍款式为齐肩圆领,大襟,阔袖,袍长及足,袖裉下有“摆衩子”。在古代,蟒袍加身是大夫们的最高理想,即意味着位极人臣,荣华富贵。在清代,上至皇子下至未入流者都可穿服,只在颜色、蟒数上有区别限制。
朝服
简介 cháo fú 古时君臣朝会时所穿的礼服,举行隆重典礼时亦穿着。尊卑异制,历代异制。司马相如《上林赋》:“于是(天子)历吉日以斋戒,袭朝服,乘法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