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施壶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叫?
西施壶名称的来源便是西施,完整的称呼应该是“西施乳壶”,简称“西施”或“西施乳”。西施壶壶身圆润,截卡盖,短嘴,倒把,如出水芙蓉、浑然天成。壶嘴便是西施的口,壶的身体则刚好是壶的盛水部位,把手便是纤细的腰姿。可圈可点的独特倒把,似西施挽起的发髻轻轻垂下。西施壶的特点一、西施壶的线条简练俊美、大气宽怀。以壶钮中心的透气孔为起点,一条弧线舒缓地向外延伸,先缓后激,到壶体的三分之一处,峰回路转,到圈足嘎然而止,平底作结,不见一点交界之痕。就拿壶嘴来说,运用的是暗接法。最不易的就是处理吻合度和流畅度。二、 壶流壶把遥相呼应。壶流采用的上翘的短直流,就像美女嘟起来的小嘴,十分的俏皮可爱,而壶流则摒弃了传统上宽下窄的设计,采用上窄下宽的倒把方式,且上下端到壶体的距离不等,向下勾勒出包围壶体的流畅曲线。二者一上翘起,一下包围,有种将壶体牢牢保护起来的效果,三者浑然一体,十分自然和谐。三、西施壶壶盖采用的截盖式。所谓截盖式,指的是壶盖和壶身共同组成身筒,壶盖一方面要严丝合缝的和壶体结合,另一方面还要用自身保持壶的整体形态。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施壶
2, 箪食壶浆是什么意思
dān sì hú jiāng 〖解释〗食:食物;浆:汤。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示例〗时操引得胜之兵,陈列于河上,有土人~以迎之。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 【语法】联合式;作状语;常与“迎接”连用。 【故事】战国时期燕国相国子之暴政,大将子被、太子平率兵讨伐,国内大乱。齐宣王趁机出兵攻打燕国并控制大部分领土,燕国老百姓用箪送吃的,用壶装喝的欢迎齐军,齐宣王想侵吞了燕国咨询孟子,孟子说:“你会让他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 ①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孟子·梁惠王下》:“以 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后用为犒师拥军的典故。②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高子执箪食与四脡脯,国子执壶浆,曰:‘吾寡君闻君在外,馂饔未就,敢致糗于从者。’”后用为饷馈食饮的典故
名词解释
西施
西施(一说卒于前473年),本名施夷光,春秋末期生于越国句无苎萝村(今浙江省诸暨市苎萝村),出身贫寒,自幼随母浣纱江边,故又称“浣纱女”。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越王勾践在对吴国战争中失利后,于苎萝山下得西施、郑旦二人。后学礼仪等三年被范蠡献于吴王。勾践灭吴后,西施随范蠡泛五湖而去,不知所终。一说沉江而死,一说复归浣江,终老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