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炎陵黄桃在哪个村
2016年:根据炎陵县农业部门对黄桃生长情况和成熟度的观察和监测安排的开园时间,炎陵县霞阳镇自然美合作社,位于炎陵东出口附近;因为所处位置海拔最低,所以黄桃成熟得最早(7-16)。接下来,平乐乡黄桃将在22日开园采摘,下村乡将在25日开园,28日,龙溪乡、十都乡的黄桃也将开园采摘。目前,炎陵县黄桃种植基地21个、散户2500多户,总种植面积达2.6万亩,今年挂果面积为8000亩,比去年增加2000亩。炎陵县农业局总农艺师刘玉芳介绍,今年3、4月份黄桃花期遭遇两次霜冻天气,花朵受损,导致黄桃亩产减少,不过总产量还是较去年有增加,产量大约为4000吨左右。十都瓜寮村因为海拔最高,所以风味上更佳一些。
2, 、炎陵黄桃的效果与作用?
炎陵黄桃,又称高山黄桃,以香、脆、甜而闻名于世。生长在平均海拔400-1400米的深山中,是纯原生态,无公害的保健水果。果肉金黄色,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6%~18%,风味浓甜微酸,香气浓;正品单果重180克以上,炎陵黄桃以其“个大、形正、 色艳、肉脆、味甜、香浓、绿色”等特点享有盛誉,以其外表无杂色斑点,无石细胞伤痕,口感好而走俏市场。产业编辑炎陵黄桃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是由政策、科技、市场和炎陵人勤劳进炎陵县获评“中国优质黄桃之乡”取共同取得的;炎陵黄桃产业是"产品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品牌效应突出、经济效益领先"的特色精品农业产业;是炎陵高效优质生态农业的突出代表,已成为广大山区桃农安居乐业、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炎陵黄桃被誉为"湖南优质水果",2007年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2011年被授予“中国优质黄桃之乡”。[4] 2013年底,全县黄桃种植面积8100亩,其中投产面积4200亩,总产3500吨,产值7000万元,黄桃产业已成为该县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预计到2017年该县黄桃种植面积将突破1.5万亩,总产6000吨以上,产值突破亿元。[3] 主要优质产区编辑炎陵黄桃对海拔的要求比较严格,一般在海拔400-1400米的深山或田野种植的炎陵黄桃口感会比较好。虽然炎陵县种植黄桃的乡镇很多,但真正从海拔与气候条件来看,位于酃峰山脚下的下村乡酃峰村种植的炎陵黄桃品相与口感都十分不错。除了下村乡酃峰村,还有平乐乡洞子口的炎陵黄桃口感也可与下村酃峰村的相媲美。平乐乡的炎陵黄桃一般在每年的7月25日左右成熟,而下村乡酃峰村由于海拔较高,所以要到每年的8月5号左右成熟。营养价值编辑黄肉桃,俗称黄桃,属于桃类的一种,隶属于蔷薇科桃属,因肉为黄色而得名。黄桃的营养价值十分丰富,黄桃食时软中带硬,甜多酸少,有香气、水分中等,成熟糖度14~15度。常吃可起到通便、降血糖、血脂、血压、抗自由基、祛除黑斑、美容养颜、延缓衰老、提高免疫力等作用,也能促进食欲,堪称保健水果、养生之神桃。
名词解释
黄桃
黄桃又称黄肉桃,属于蔷薇科桃属,因肉为黄色而得名。常吃可起到通便、降血糖血脂、抗自由基、祛除黑斑、延缓衰老、提高免疫力等作用,也能促进食欲,堪称保健水果、养生之桃。 黄桃的营养十分丰富,含有丰富的抗氧化剂(α-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番茄黄素、番茄红素及维生素C,抗自由基等)、膳食纤维(果肉中含有大量人体所需的果胶和纤维素,起到了协助消化吸收等许多作用)、铁钙及多种微量元素(硒、锌等含量明显,高于其他水果,是果中之王)。黄桃食时软中带硬,甜多酸少,有香气、水分中等,成熟糖度14~15度。
炎陵
炎陵县,原名酃县,隶属于湖南省株洲市,地处湘东南边陲、井冈山西麓,因“邑有圣陵”——炎帝陵,1994年更名为炎陵县。全县总面积2030平方公里,2018年末常住人口20.39万人,户籍总人口19.3万人,辖5个镇、4个乡、1个民族乡、1个国有农场。 炎陵县古属荆地,汉代属长沙郡茶陵县,史称“长沙茶乡之尾”,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寝福地。炎帝陵被誉为“神州第一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景区。炎陵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衡炎高速、炎睦高速、炎汝高速、吉衡铁路贯穿炎陵。2018年,炎陵县实现生产总值75.2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77元,比上年增长8.8%,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537元,比2017年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82元,比2017年增长9.4%。
下村
下村位于遂昌县西南边境,紧靠福建省浦城县,距县城119公里(小路90公里),是浙闽边境名村。明清时曾属二十一都周公口庄。民国时期属?义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属柘岱口(毛阳)乡。由17个自然村组成,村委会驻地?下.南宋宁宗(1195~1224在位)时,著《资治通鉴纲目发明》的著名学者尹起莘曾在尤家墩的仙峰庵研修。全村地广人稀、山多田少,总面积4.21万亩,内山地4.12万亩,耕地415亩。1992年,全村309户,1079人。主要姓氏为张、廖、周、刘4姓。张姓祖籍福建汀州上杭,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迁居此地。周姓祖籍湖北黄岗,唐时迁大柘,其后代于明初再迁居下。 下村位地广人稀、山多田少,耕地415亩。2007年工农业总产值43.3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83元,村集体可支配收入4.13万元,家家户户通自来水、有线电视、电话,手机入户率达90%,2001年评为县级小康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