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祭祖的意义为何?
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 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设火锅,按灵位设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将火锅扇开,随时换菜。旗族人祭祖,满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黄油炒黄米面,撤供时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风味。满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苹果、素蜡檀香,静肃异常。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饽饽,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头,献供新茶。祭祖形式虽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悬影,上元夜撤供,亲朋之至近的,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堂,不独慎终追远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借此保存了。各地春节祭祖习俗台湾:从除夕转进春节,三更时分,第一件大事是祀神、祭祖。那时红烛高照,上供清茶、红豆等祭品,人们严肃诚敬。祀神后要叩拜祖先,这叫“开春”。迎接新正,也叫“开正”。祭典进行到最后,是烧金纸献给祖宗。浙江宁波:正月初一,在祖先遗像前,点着香烛,供陈汤团、糕、饼、水果,家人依次跪拜。也有把祖先遗象供在祠堂里的,家人就同去祠堂行祭祖礼仪。广东东莞:正月初一,大多数人家先在历书上择一个吉利的时辰,举行祭祖典礼,祭品是茶、酒、白饭、攒盒、生果、如龙(年糕)、禄堆和斋菜。祭祖程序:焚香、点烛、烧元宝、放串炮,全家人依辈分、年龄的秩序拜祖先。中上人家的祭祖,都是灯火长明,香烟不绝。河南开封:守岁的到五更时候,先行盥洗,穿着礼服礼帽,在供桌之上摆好祭品,香烛齐燃,爆竹争放,一家人依长幼辈分,连续向祖宗跪拜致祭,拜祝“年福”。湖北罗田:新正初一早晨,到祠堂去祭祖拜年,看守祠堂的人早已准备祭品供奉在祖宗神位之前,又准备一支长竿挂着鞭炮,等族人来到时,便点火燃放,表示欢迎前来祭祖,等到祭祖仪礼完毕,有果盒、茶点或丰盛的早餐相招待。东北地区:一到初一那天的子时时分,大大小小都换上新衣、新帽、新袜、新鞋、祭拜祖先,在供奉祖宗的神位前面,点烛、烧香、焚纸、放炮,子孙跪拜如仪,称为“发纸接种”。粤桂地区:初一上午五、六点钟,摆设丰盛酒菜在祖堂之前,全家男女老幼都穿上新衣,按尊长辈分,排前后次序,向祖宗跪拜叩头。豫东地区:初一早餐以后,全家大小都要祭祖,照辈分长次,先男后女,对着祖宗神位,一一磕头跪拜。川西地区:祖宗神位前的香炉中,点了轻烟缭绕的长香,红烛燃起辉煌的亮光,铜磬在一声声的敲着,弥漫肃穆的气氛。长辈带领男女老幼,男左女右衣冠整齐地站立两旁,向祖宗神位,焚香点烛烧纸,按辈分长次,向祖宗跪拜,上酒,供饭,焚化纸钱。 [编辑本段]除夕祭祖 除夕祭祖,是我国流传至今的传统风俗之一。一方面是源于“百善孝为先”和“慎终追远”的传统观念,在辞旧迎新之际对祖宗先辈表示孝敬之意和表达怀念之情;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深信祖先神灵可以保佑子孙后代,使子孙后代兴旺发达。这一传统习俗代代相传,人们每逢除夕总要举行祭祀仪式,感恩追始,祈求保佑。在过去,祭祖仪式一般在除夕下午在族人祠堂举行,身穿盛装的同一姓氏宗族参加,仪式较为隆重。而现在,老百姓一般都在吃团年饭之前在家中的先祖神龛面前摆起美酒佳肴,进行拜祭。【清明祭祖】清明祭祖,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
2, 祭司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祭司,依信仰或神职层级而有不同的称呼,如神父或牧师、祭师、司铎等,是指在宗教活动或祭祀活动中,为了祭拜或崇敬所信仰的神,主持祭典,在祭坛上为辅祭或主祭的神职人员。祭司(神父)在早期社会中已经出现(参见萨满教)。根据不同的信仰,神父被认为具有程度不同的神圣性。在罗马天主教中神父除了要主持弥撒及婚礼外,为垂危者祷告、告解甚至驱魔也是神父的职务。罗马天主教和东正教罗马天主教和东正教的宗教职位。千百年来只有男修士才可担当此职位,但并非所有修士都以成为司铎为志,选择终身为修士的所在多有。天主教的神父终身不可结婚,而东正教的神父可以在晋铎前结婚,但主教只能在独身者中挑选。近年有天主教改革派人物曾倡导容许由女性担任神父但被教会内的保守派拒绝。神父分为教区神父和修会神父,教区神父由教区主教管辖;修会神父由修会总会长管辖。要注意的是修女不等同神父,亦不是罗马天主教的宗教职位之一。天主教狭义的神职人员仅包含司铎(神父)与主教。 神父的首要任务是:“服务圣道”——“你们往普天下去,向一切受造物宣传福音。” “服务圣事及圣体”——天主藉著司铎的手在教友生活的不同光景中圣化、坚强他们对主的信靠。 成为“天主子民的领袖”——就如基督一般地“他来不是为接受服事,而是为服事他人。”以百般的忍耐和各样的教训,去反驳、去斥责、去劝勉。 成为天主教神父的方法:
3, 清明祭祖的文化意义?
清明祭祖的意义:让活人的道德更高尚!!按照功利的观点来看,对故去的人进行祭祀毫无意义:人都已经死了,无知无觉,何必花那么多的钱去安葬?逢年过节,年年还要再花钱去祭祀。把这笔钱用来改善活人的生活,或者用于慈善福利事业,不是更好吗?但生活的幸福,不能仅有功利。中国人传统习俗,极重祭祀,极重安葬,其目的很明确:如果活人对死人都能有如此的深情厚谊,那活人之间的情谊就更不用说了。对死人如果无情无义,活人之间的薄情寡义也就不问可知了。祭祀死者,是使生者的品德更高尚。《论语》里的一句经典即是此义: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现代人普遍有这样的感慨:生活水平确实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大大地淡化了。而人生真正的幸福在感情,不在功利。我们回忆此生,最令人感动的时刻往往是感受到他人对自己无私的爱的时候。那时真是幸福充满全身!所以中国文化一直强调情感,不强调功利。认为人与人之间如果能有真情实义,即使物质条件苦点,人生也能感受幸福。此所以中国人特别强调孝道,认为人能有对父母之爱,才会有对他人、对社会之爱,故曰“百善孝为先”。平日父慈子孝,家庭和睦幸福,父母不幸亡故,自然会伤心欲绝,自然会愿尽己所能来安葬亲人,使亲人更舒适。即使过了很多年,这份怀念之情仍然会油然而生。能对故去多年的人缅怀不已,其人之感情可谓真矣,其人之品德可谓厚矣。中国文化重祭祀,重葬礼,其蕴藏的深义即在此。仅仅看到钱财的花费,仅仅从功利的角度来看待祭祀,则人情势必越来越薄。薄情寡义,人活着还有什么味道?《论语》里的一则故事,值得我们好好体味: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名词解释
天主教
天主教(Catholic Church)即至一、至圣、至公、从宗徒传下来的教会——普世大公天主教会。源自希腊文的 καθολική,译作整个、全部或普世的。在初代教会时期,就是指着整个神的教会,不分国界、语言、种族与背景而言。只要属于基督教会者,都是大公或普世的教会。是基督教中历史传承最悠久、文化沉淀最深刻、信徒最多的派别。与新教、东正教并称为基督教三大流派。 天主教中文“天主”一词,为明末耶稣会传教士进入中国后,借用中国原有名称对所信之神的译称,通常认为取自《史记·封禅书》所载:“八神,一曰天主,祀天齐”,表述“最高莫若天,最尊莫若主”和“天地主宰,主宰神、人、万物”,取意为至高至上的主宰,以与中国所信奉的神灵相区别,故称其教为天主教。 天主教在全世界传播,其神职人员实行独身制。各修会形成其隐修制度,并且有一整套等级分明的教阶体制。“根据《教会统计数据年鉴》(2016年12月31日修订)全世界天主教徒人数约为12.73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8%。”中国的天主教最早出现在唐代。